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从作坊到上市公司 正川股份浓缩民企发展路

发布时间:2018-06-19 浏览量:1836 来源:重庆商报
正川股份

平时常见的注射剂、口服液等小小药用玻璃瓶也能做成上市大买卖,正川股份便是这样一家企业。从1988年起步的一个仅18个工人的手工小作坊,到2017年8月22日挂牌上交所,成为渝股大家族的一员新丁,正川股份的故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民企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年代

在煤油灯上为玻璃管加温
 
“我们公司不是突然发展壮大,而是始终坚持发展药用玻璃包装主业,从一个小玻璃厂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并实现上市。”6月12日上午,现任正川股份董秘费世平,在北碚区龙凤桥街道正川玻璃工业园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正川股份的前身是一个小小的玻璃厂手工作坊——重庆市江北县滩口玻璃厂(简称“滩口玻璃厂”)。滩口玻璃厂成立于1989年,主要生产加工玻璃管瓶、玻璃仪器,员工包括18个工人以及邓正川及其儿子邓勇、女儿邓步莉。
 
当时,蜂王浆、生物健口服液、儿童营养液等营养品的出现,为口服液瓶提供了市场,滩口玻璃厂把握住了中国的口服液市场逐步火起来这一契机,挺进医药包装行业,开始研发口服液瓶。
 
“刚开始生产口服液瓶时,我们困难重重。”现正川股份董事长邓勇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口服液瓶质量要求高,当时公司却缺乏核心制作技术,只能自己摸索;那时候又全是手工操作,工人将玻璃管放到煤油灯上加温,然后封口,最终形成口服液瓶,产量、质量均不高。“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我们好不容易才挺过来。到了1989年底,已安装了36台手制瓶机,以满足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
 
接下来的两年,中国保健品市场飞速发展,直接拉动了口服液瓶的需求,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增至3000余家,品种多达28万种,年销售额高达300亿元。中国保健品市场的销售热潮给滩口玻璃厂带来了快速的发展,到了1990年,滩口玻璃厂总产值达70余万元,客户群体主要包含重庆桐君阁制药厂、重庆中药厂、涪陵制药厂(现为太极集团)、成都恩威制药厂等川渝周边制药企业。

上世纪90年代

手工时代向机械时代跨越
 
市场打开之后,滩口玻璃厂却要面临新的问题,随着人参蜂王浆的火爆,厂里生产的口服液瓶供不应求,也正因为此,滩口玻璃厂开始了从手工时代向机械时代的跨越。
 
“想起当时的情景,感慨颇多。”现在正川股份内审部任职的王槐林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到,1991年,滩口玻璃厂成立星火玻璃厂分厂,尝试机械化生产,第一台机器是租用的重庆制药三厂ZP-18型旧制瓶机,随后增至11台。机械化改造也开始取得效果,当年6~10月,完成产量700余万支,实现产值50余万元。
 
1992年5月,星火玻璃厂合并到母厂,滩口玻璃厂亦由此走上机械化之路;同年8月,滩口玻璃厂投资80万元扩大再生产,修建新厂房,租赁新制瓶机,机械化生产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民营医药包装行业中最早向机械化生产迈进的公司之一。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滩口玻璃厂1993年全年完成600余万支玻璃瓶,同比增长6.5%;到了1994年,滩口玻璃厂制瓶机增至20台。
 
同时,为解决生产用气的能源供应和上游产品玻璃管供应的问题,滩口玻璃厂先后收购了水土输水氧气厂、重庆市篆塘玻璃厂,实现了玻璃管原料与玻瓶生产相配合的产业链条的整合和延展。
 
1997年,滩口玻璃厂抓住发展机会,投资500万元新扩建了厂房,扩大生产力;同时,滩口玻璃厂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为正川股份制公司(简称正川股份)。经过扩建和股份制改革之后,正川股份1997年实现年总产值约2800万元,销售收入2600余万元、创利税约400万元。
 
1998年~1999年,补钙大潮来袭,整个中国医药包装市场飞速发展,带动了口服液瓶的市场需求,正川股份的产品亦供不应求,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至1999年,公司已有120台ZP-18型制瓶机,年产量近8.5亿支,产品的市场覆盖占全国的80%,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利税889万元。

本世纪初

正川股份进入快速发展期
 
由于虚假广告等事件频发,2001年,中国保健品行业迎来“寒冬”。当年10月,国家工商局曝光了涉嫌广告欺诈的10余家公司,其中保健品行业中占8家公司,这直接影响到正川股份的产品销售。
 
“最大的影响就是产品销售不出去,那是公司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危机之一。”费世平说到,当时库房里有1亿多支口服液瓶,如果卖不出去,资金链可能出现危机,公司当时压力巨大。
 
面临危机,当时的董事长邓正川及其总经理邓勇与广东、东北等需求大户达成战略合作,同时采取了适当降低价格的自救措施,经过大半年的调整,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库房存货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那一年,30%的同行企业倒闭,老董事长这一策略拯救了公司。”费世平回忆到。
 
2002年,正川股份投入100多万元,新建了10万级的净化车间,并经检测验收达到了GMP生产企业要求,提高了产品质量档次。
 
2004年初,正川股份投资6000余万元,在重庆龙凤桥建成崭新的现代化玻璃工业园,增加了高附加值的白料抗生素瓶生产线,扩大了公司业务覆盖范围,开辟了新的市场范围。至此,正川股份进入快速发展期。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正川股份现已成为我国药用玻璃管制瓶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被称之为“药瓶子大王”,主要产品包括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硼硅玻璃管制瓶、钠钙玻璃管制瓶等。截至2017年末,公司拥有超过700台制瓶机,年产药用玻璃管制瓶68亿支、药用瓶盖超23亿只。
 
同时,正川股份已与全国超过400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药集团、广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云南白药等多家大中型医药集团。

正川股份
 
2017年8月22日

正川股份成功在上交所上市
 
“事实上,早在新世纪初,老董事长便考虑过上市的事宜,但真正筹划上市还是在2012年。”费世平告诉商报记者,此前虽有企业希望能收购公司等,比如2010年,国外一家医药包装巨头想以高价收购正川股份,但均被拒绝。
 
正川股份的上市计划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包括完善内部治理、理顺历史沿革如股权和兼并等问题、提升自动化等。
 
1997年,滩口玻璃厂进行了首次股权改革,集体所有制改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为邓正川等五人,同时预留了一部分员工股份;次年,为实现上次改制中未完成的员工持股方案,艾远芳等95名职工以现金41.3万元出资持股,员工持股人数因此增至95人,这导致公司股东人数超过50人,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2005年,为了规范有限公司股东人数,公司进行第二次股权改革,艾远芳等95名员工股东将股权转让给邓正川,最终公司股东人数降至5人,但部分员工股东转股、退股及新股东入股未及时办理工商登记。
 
为顺利实现上市,正川股份的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对涉及股权转让的员工股东进行了两次访谈,让员工股东写证明对股权转让进行阐述,包括何时入股和退股、保证金的退还等。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正川股份2013年10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8100万股。
 
而对于王槐林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司自动化的改造。”
 
2015年,正川股份成立自动化小组,经过摸索并与其他公司合作,最终形成了制瓶、选瓶和包装的自动化一条龙生产,降低了公司的经营成本等。
 
比如选瓶这一生产环节,在此之前,正川股份需要近7成的工人来对瓶子一个一个地筛选,挑选出有瑕疵等不合格产品,需要大量的人力且耗时长,而且工人在筛选的过程中会出现看漏、不小心摔坏等情况,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但在实现自动化后,公司运用智能选瓶机实现选瓶的全机械化操作,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因机器稳定性强、速度快,减少了玻璃瓶的质量波动,提升了玻管产品品质,使公司盈利能力增强。
 
2016年5月,正川股份提交了IPO申请;2017年8月22日,正川股份成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未来

计划引入优质公司参与合作
 
“上市之后,公司日常的工作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与其他上市已久的公司相比,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费世平告诉记者,包括思想意识需要转变、管理模式及人才储备需改进等。
 
比如人才储备,正川股份现有高管有非常强的工作实践能力,但文凭却普遍不高,同时,所处时代和竞争环境在改变,但公司老员工较多、新鲜血液注入较少。因此,为了改变公司的人才储备,正川股份目前正在努力引进优秀的管理、技术和销售型人才。
 
目前正川股份上市未满一年,正处于技术、管理能力等提升期,同时已提交了上市后首份“成绩单”。2017年,正川股份实现营收5.09亿元、净利润8217.8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23%、16.55%;另外,今年一季度,正川股份实现净利润2084.14万元,同比增长0.62%。
 
正川股份上市时的募投项目“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包装材料生产研发基地一期项目”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2020年年底完工,届时公司将新增27.6亿支一级耐水药用玻璃管制瓶的年生产能力;“生产及配料系统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亦在稳步推进,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工,同时公司目前已经与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并成功引进了4条玻璃管自动包装生产线。
 
“未来,公司会考虑并购等外延式发展方式。”费世平说到,公司已成立相关部门对市场进行信息调研、工作评估等,未来在适当的时机,会考虑立足于医药包装行业,选择引入具有渠道、技术、成本等优势的公司参与合作。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