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玻璃景观的吸引力能持续多久?

发布时间:2019-06-21 浏览量:1661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王菀、邢丽涛、王学峰
当前,玻璃景观打造是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体验设施,近年来,玻璃景观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国内各大景区。部分景区投资建设此类项目盲目跟风,陆续推出了高空玻璃桥、全玻璃栈道、环山全景玻璃栈道、能“唱歌”的玻璃栈道、5D仿真玻璃栈道等。
 
如何看待景区一窝蜂上马玻璃景观项目的现象?遍地开花是否容易导致产品雷同而失去新意?景区保持持久吸引力的关键是什么?

玻璃景观投资的“近虑”与“远忧”
 
全国兴起了一场投资建设玻璃栈道的热潮
近年来,玻璃栈道火爆,全国兴起了一场投资建设玻璃栈道的热潮。插图王超绘

景区掀起“玻璃桥”建设热
 
近年来,山岳型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开始推出新的产品,玻璃栈道、玻璃桥等玻璃景观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百度指数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末,网民开始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玻璃栈道”这一关键词,并在2014年9月出现搜索高潮。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河北涞源白石山风景区的悬空玻璃栈道正式对外开放。此后,湖南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玻璃桥“云天渡”、北京平谷石林峡景区的钛合金“飞碟”玻璃观景台等项目的出现,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
 
“白石山玻璃栈道火起来并非偶然。将普通的水泥栈道、木栈道换为玻璃栈道,确实是一个创新大胆的玩法。玻璃栈道拓宽了景色的范围,游客可以透过玻璃直观感受到所处的高度,让脚下风光也可以尽收眼中。而提起玻璃,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易碎品,这种印象就为玻璃栈道增添了几分惊险和刺激。”中景信旅游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黎志谈到,白石山并不是国内第一个建玻璃栈道的,但却是营销工作做得较好的,借助媒体的力量,白石山的玻璃栈道迅速扩散传播,引爆了市场,让玻璃栈道成为景区的热点玩法。
 
“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体验旅游时代,人们不再是简单观光,特别是新一代的旅游消费者追求的是新奇特,玩的是心跳。”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石培华说,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体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这是玻璃景观项目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白石山玻璃栈道正式营业后,游客量呈井喷式增长。黎志介绍,白石山玻璃栈道开放6天之后,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来,日客流量就达到2万人次,原本预计收入翻1—2倍的,结果翻了10倍。玻璃栈道带动白石山一炮而红,为白石山带来了游客量,当年国庆假期,白石山在全国首推“限量旅游”,每天限量出售门票1万张,放弃部分经济收益,以游客舒适度为第一考量。
 
无独有偶,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8月开放运营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至今已接待游客760万人次,营收达12亿元,成为张家界近年来的旅游新地标。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刘啸直言,正是受到诸如白石山玻璃栈道等部分成功案例的诱惑,全国各地各景区的玻璃景观项目才有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发展态势。

“一窝蜂”引来问题重重
 
“自白石山玻璃栈道火爆以后,全国兴起了一场投资建设玻璃栈道的热潮。随着玻璃栈道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景区同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黎志直言,千篇一律的玻璃栈道或许可以帮助景区火爆一时,但如果一个景区在长期开发中,渐渐抛弃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追随热点,无异于是在消耗景区自身的价值。
 
“作为景区投资者,多少有些挣快钱的想法,看到玻璃栈道受市场欢迎,就蜂拥而上。”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看来,山岳型景区项目创新的难度大,各地模仿痕迹严重。如今各大景区的关注焦点似乎都聚集在玻璃景观项目如何惊险之类的刺激性需求上,只顾一点不计其余。
 
“大量的简单重复建设,让玻璃栈道从个别爆点景区的流量吸引物变成了山岳景区的常规组成,其吸引力也会大幅下降,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易造成景区间的恶性竞争,对市场也是一种扰乱。”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吴丽云表示,蜂拥而上的玻璃栈道建设使其稀缺性和新奇性不断递减,景区的投资风险正在不断加大,“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投资回收难度越来越大,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查看以往各媒体公开报道,玻璃景观项目的投资从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有关人士表示,玻璃景观项目的投资往往并非景区整体投资的“大头”,但由于白石山风景区、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成功难以复制,不少景区建设玻璃景观项目后,客流效果并不理想,投资也难以回收。
 
“随着市场饱和、人们的新鲜感消失或者游客的兴趣转移,必然会出现大量玻璃景观项目过剩闲置。”刘啸表示,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原来的投资效益就会大幅度下降,闲置后人工维修成本也会增高,玻璃景观项目将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实际上,玻璃景观项目本身是难以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如果不依托景区内的自然资源,也就难以发挥其作用与价值。玻璃景观项目的存在是为了展现山岳型景区的生命力,而不少景区在建设过程中都忽视了这一问题,也就违背了景区投资建设的初衷。

追求刺激更要丰富内涵
 
据了解,目前,针对玻璃景观项目,国内还未出台统一的管理规定,项目监管主体尚未明确,因此,项目的安全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对于山岳型景区而言,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方面的原因,医疗救护条件与城市地区毕竟不同,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可能就是大问题。”厉新建表示,对于已经建设玻璃景观项目的景区,首先应将重点放在常态性的安全性审核和监管上,同样,游客的保险、保障机制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对于高风险的玻璃景观项目,应尽快明确监管主体,将监管职责前置,制定详细的施工标准,这样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些设施和项目的安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翟向坤提出,对已建成运营玻璃景观项目的景区,应尽快组织委托勘察设计、钢结构、玻璃材料、隧道、旅游安全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机构或专家开展安全技术检测和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建立完善玻璃景观项目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定期专项安全检测、设备保养、教育培训、各类预案、岗位责任等制度,全面细化保障措施,确保各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玻璃观光项目相关安全警示标识,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和应急演练。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灵江源景区总经理姚徐刚告诉记者,因为目前玻璃景观项目建设没有国家标准,主管单位不明确,审批程序不清晰,有些景区即使已经建好玻璃桥,开业事宜也只能搁置。而这些项目的建设,往往还面临着土地指标调整、施工设备运送、施工期天气变化、施工过程林地消防等方面的压力。
 
针对目前玻璃景观项目投资建设热潮,吴丽云认为还需进行一定的引导:“一旦明确了审批和监管部门,各地玻璃栈道的投资建设可以由各审批监管部门负责,对于建设过于集中的城市,就可以进行适度的干预。”
 
具体操作层面,刘啸则建议可以在玻璃景观项目建设审批过程中,增加一些附加条件,比如旅游景区达到一定等级、游客量达到相应标准等,通过控制玻璃景观项目的总量,抑制目前的投资建设热。
 
厉新建表示,山岳型景区除了在可欣赏的山岳风光上下功夫外,还可以在遵守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休闲度假空间。“通过调研山岳型景区的山地度假、户外休闲等方面多业态发展的可行性,对包括旅游用地供给、山上和山下联动、山岳与周边配套等方面进行探索。”
 
“比如利用民俗文化增加山岳型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加新活动内容。”刘啸说。
 
吴丽云也建议,山岳型景区应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文创衍生品。通过与文创类企业合作,开发符合当代人消费需求、具有本地文化和资源特色的文创产品,拓展产业链。
 
“打造一个成功景区不是钱越多越好。产品很重要,营销也重要,要把握好节奏,精准投资,精确踩点,并且还要注重产品创新。”黎志提到,受华为手机屏幕功能的启发,他携团队在河北邯郸东太行景区的玻璃栈道上特别增设了高科技特效体验区域,实行了碎裂技术特效,从而一炮走红,玻璃栈道的视频一周内网络点击量5.7亿,美国《漫游》杂志、英国BBC、俄罗斯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都竞相播出,景区实现了当年开业当年盈利。“景区应该持续保持创新的步调,不断开发出更多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从而保持生命力。”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信息中心主任罗克文表示,在“产品为王”的旅游市场时代,景区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提质升级,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景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成立专业讲解员队伍;完善游览基础设施等。

玻璃景观带给景区的到底是什么?
 
自张家界天门山和河北白石山在数年前凭借玻璃栈道一炮走红之后,玻璃栈道等相关产品似乎已经成为高等级自然山水景区的“标配”和独树一帜的吸引物。这种营销行为似乎具有明显的普适性:但凡景区内有点山水、地势落差,就会尝试建一个玻璃栈道,将其打造成为景区经营者们引流与盈利的“不二法宝”。为什么景区投资人和经营者这么热衷于修建玻璃栈道项目?玻璃栈道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旅游景区投建此类项目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项目立项要审慎玻璃栈道有门槛
 
当前中国的不少山岳景区都在修建玻璃栈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200多家景区都已经建成或在建高空玻璃栈道(桥)、观景台等玻璃景观项目。
 
笔者认为,仅仅依靠玻璃透视作用体验悬崖峭壁的险美,终究是大同小异。各个景区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模仿,却不加以创新改进,终归会使玻璃栈道这一产品千篇一律,无法将玻璃栈道与景区其他资源有效融合,更无法建设成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客源较为稳定的成熟景区而言,玻璃景观项目和产品的确能有震撼人心的观览视角和感官体验,可以作为景区的“二次消费”产品来吸引新客源,巩固市场,从而延长景区的停留时间,提高人均花费。但是对于一些新开发的景区而言,要正确处理好引客和留客的关系,试图通过打造爆款产品,并希冀能够将其作为引客的噱头产品,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遍地开花的上马玻璃景观项目,盲目模仿,可能让景区丧失新意,一旦游客的新鲜感没了,景区就可能“无人问津”。一个旅游产品要想长期吸引游客,仅依靠类似玻璃栈道这种新奇的体验产品远远不够,需要更多依赖于创新、文化的支持。因此,笔者认为玻璃栈道项目是以一定的客源基础作为门槛,建设是需要深思熟虑、因地制宜的,不应成为自然山水景区的“标配”。

产品打造要品质游客体验有要求
 
旅游的本质是差异化体验。要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满足游客的各种诉求,就要打动游客的心。
 
目前,我国大部分自然景区缺乏对山水的深入认识、挖掘、理解和利用能力,与国际高水平景区相比,我们在景区开发与建设方面,在“拿来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大部分旅游景区开发和运营浮于表面而缺乏内涵,令游客体验不具“品质感”。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旅游客群尚不够成熟,对于所谓“时尚”的跟风从众倾向较强,倒逼旅游景区供应方“统一口径”。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例如玻璃栈道等爆款成品成功之后,各地迅速模仿起来一批仿制品。
 
笔者认为,破除“同质化”的一条重要出路便是注重产品质量的打造,比如说东太行景区玻璃栈道通过产品创新,加入了碎裂特效,打造出令人尖叫的独特体验。白石山当前也面临着一炮而红之后的忧虑,景区投资者和经营者往往在引爆眼球之后要思考如何留住游客,这也需要采用更多创新的方法,包括软件、硬件、营销方面的调整,玻璃栈道需要匹配更好的内容,才能有效地破除门票经济的桎梏。

安全监管要到位规范标准有必要
 
目前众多玻璃景观项目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难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玻璃栈道的运行有着严格限制,诸如单向通行、限量通行、不得长时间逗留、禁止攀爬跳跃等。
 
用于高空观光的特种玻璃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充分考虑了抗动、静载荷、抗冲击能力。但是现有玻璃栈道的所用材质并无统一标准,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一些玻璃栈道时甚至没有在有关部门备案,个别景区的产品在正式开放没多久就出现玻璃破裂现象。景区建设的玻璃栈道安全检测尚无国家标准。加之,目前我国大部分玻璃栈道疏于管理维护,比如没有控制玻璃栈道的人流量,看到游客在栈道上做一些违规行为也不制止,在游客必经之路,也没有采取维护措施,导致玻璃栈道的安全隐患较大。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在玻璃栈道都是“小心翼翼”地谨慎通过,然而不乏有一些“艺高胆大”游客,依靠着护栏摆出各类冒险的造型拍照,甚至部分游客借助景区的音乐在栈道上又蹦又跳的,这些不当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安全隐患。
 
此外,保障救援的缺位,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对于玻璃景观项目的整体安全标准,目前缺少法律规定,亟待有关部门出台行业标准。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