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带你了解沙河市政府驻地褡裢村的前世今生,沙河玻璃产业的发源地...

发布时间:2019-01-21 浏览量:2746 来源:小台历史杂谈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甚至是现在对沙河市区的称呼还停留在“褡裢镇”这个显得有点古老而且陌生的名字。曾经一句“走去褡裢镇贸易街串串”是多少沙河人儿时的记忆。如今的褡裢镇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桥东、桥西和褡裢街道办事处,而如今人们再去沙河购物也不会选择火车站前的贸易街,而是家乐园、新华联。

沙河玻璃产业的发源地
 
那么如今成为沙河市市区的褡裢村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一一讲解一下。
 
褡裢村的名称大致上经历了三个过程,从最初的南中铺到褡裢店,从褡裢店到褡裢镇,从褡裢镇到沙河市。说起南中铺,就要给大家普及一下“铺”这个词,秦汉以来,我国便建立了完善的驿传制度。元朝时,在驿站之外,又广设铺司,亦名急递铺。铺司之间距离约10里或20里不等。每铺设铺丁五、六人,以壮健善走者充任。而在昔日南北官道之中的沙河县内一个铺称之为南中铺,现在沙河境内还存在十里铺等村庄。

沙河玻璃产业的发源地
 
从蒙元时期北京成为元朝的中心城市,尤其是明朝靖难之役后,北京作为明朝政治经济中心,而北京沟通南方的两条大动脉就是京杭运河和官道。大运河无须赘述,自从隋朝开凿后的数百年一直作为沟通南北方最主要的交通手段,而官道则是一条沟通北方和湖广的陆路要道,大致与今天的107国道平行,而当年作为顺德府和广平府中间位置的南中铺则成为众多商客的落脚之地。

沙河玻璃产业的发源地
 
等到了后来由于南中店毗邻永年县,而永年地界盛产棉花,其中尤其出产优质的褡裢,这里要讲解一下褡裢褡裢,是古代和近代我国民间长期实用的一种布口袋,通常用很厚、很结实的家织粗棉布制成,少数也有用皮革或绸缎制作的。褡裢的形状为长方形,中间开口,两端各成一个袋子。大的褡裢盛装衣物、被褥,可搭在马背上,褡裢又分为大、中、小三个号。南来北往的商客来到南中店看到此处的褡裢物美价廉,便总是会带走几个遗赠亲友,久而久之,就称呼此处为褡裢店,慢慢的在《顺德府志》就以褡裢店代指了南中店。

沙河玻璃产业的发源地
 
到了近代,随着卢汉铁路的开通,褡裢店设有站点,更加促进了此地的商业往来,邻近各县的粮食、棉花,沙河县山区的山货、煤炭等,都在这里集散、流通。火车站周围、逐渐兴办起众多的货栈、粮栈、煤场等。之后更是建成了褡裢到山西的褡武铁路的开通此处更是成为南来北往商品和客流的集散地,逐步成为沙河市仅次于县城的第二繁荣的村路,在民国初年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镇公社的办公场所,成为褡裢镇。

沙河玻璃产业的发源地
 
真正让褡裢镇迎来腾飞的是1968年,由于沙河县城(沙河老城)南临大沙河,而且位于上游朱庄水库泄洪区,每次在雨季洪水时期,县城就会饱受损失,特别是1963年的特大洪水,大沙河大浪滔天,沙河县城又被洪水围困多日,损失惨重。1968年1月沙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9月份,县革委便搬到褡裢镇临时办公。1969年12月,经省革委同意,县革委和县直机关正式从沙河城迁到褡裢镇。自此后的五十多年里褡裢镇一直成为沙河市政府的办公地。

沙河玻璃产业的发源地
 
1980年后,褡裢镇政府为了解决全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兴办了多家乡镇企业,其中之一就是褡裢镇玻璃厂。当时一无钱二无人三无技术,镇政府号召各村凑钱凑人,几经曲折,艰难上马。之后沙河玻璃产业虽然几经波折,但是沙河人民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淘汰落后产能,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把玻璃产业作大作强。目前,沙河市共有玻璃生产企业和深加工企业600多家,有浮法生产线42条,年产玻璃1.6亿重量箱,生产1000余种玻璃深加工产品。玻璃行业年产值290亿元,直接容纳社会劳动力5万余人,带动相关产业3万人。沙河市玻璃的年产量和销售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产品畅销全国。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