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玻网,我们将会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祁县玻璃再迎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8-10-10 浏览量:1848 来源:山西晚报
祁县玻璃再迎新机遇

说起祁县,你会想到什么?乔家大院、渠家大院,亦或是昭馀古城、晋商老街?大部分人对祁县最深的了解应该都是晋商文化。但其实,除了这些,祁县的诸多产业都蓬勃发展,成就颇丰。这当中,就包括玻璃器皿产业。
 
祁县的玻璃器皿生产已有百年历史,拥有四个国字号品牌。2004年祁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2011年,被商务部命名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201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另外,祁县还建有“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是全国玻璃器皿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检测中心。
 
如今,祁县玻璃再次迎来新机遇。10月10日-12日,首届中国(祁县)玻璃器皿博览交易会暨文化艺术节将在祁县举办。届时,业内龙头企业将齐聚祁县,共商玻璃行业的发展大计。“通过这次大会,希望能加强行业内的交流合作,把祁县打造成国内的一个玻璃器皿贸易集散地,或者是一个新品发布的前沿阵地,推进祁县单纯以出口为主向国际国内市场并重转变。”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晓峰表示。

祁县玻璃产业的发展:从小作坊到潜力巨大的产业集群
 
玻璃器皿是祁县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县域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祁县玻璃的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那时候,祁县民间就有生产玻璃日用品的小作坊,生产“琉璃咯嘣”等小工艺品。现存最早的手工吹制玻璃作坊位于城南村,距今已逾百年历史。
 
解放初祁县玻璃器皿生产以吹制灯罩等民用品为主,1953年成立祁县玻璃厂。1980年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同年首次打入国际市场。随着世界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由欧洲向中国等亚洲国家转移,1988年祁县全县玻璃器皿企业发展到20多户。上世纪90年代,通过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玻璃器皿企业于1998年达到41户。2000年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欧美等消费市场大规模打开,玻璃器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祁县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提出“规模扩张与质量升档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举、外贸出口与自营出口并进”的玻璃器皿产业发展思路,并予以大力扶持。祁县玻璃器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到2006年,玻璃器皿企业由41户迅速增至160户,产值由1.5亿元发展到14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整合,2017年祁县全县共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43户,实现产值42亿元,产量约占全国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总量的45%,其中人工吹制高脚杯约占全国总量的80%,祁县一举成为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玻璃器皿产业集聚区。
 
祁县玻璃器皿主要产品有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花瓶、糖盒、工艺品等10大类8000多种产品,形成了初级生产、深度加工、精品开发的产业格局,可满足不同层次各个方面国际玻璃器皿市场的需求。过去,祁县玻璃器皿以国际市场为主,90%都是出口,随着国内市场开拓力度的增大,目前,祁县玻璃器皿产品70%销往国际市场,30%销往国内市场。
 
2017年1月组建成立了“祁玻集团”。大华、宏艺、红海公司被评为全国玻璃器皿行业“十强”企业,“大华”“宏艺”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祁县玻璃器皿行业实现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并进、机制生产与人工吹制并举、产品功能性和艺术性并重的转型,逐步形成了“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的格局。

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玻璃加工设备
 
1992年,大华玻璃厂成立。1999年,改制为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大华”)。在其2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了创新的优势。从1999年新上华北第一条电熔炉到2006年开始发展机制生产线,到目前自主研发了共22项自动化、深加工装备,多数装备属于国内首台套,企业始终引领创新发展潮头。
 
9月29日,记者在大华的一个生产车间内看到,一台台机器在忙碌而有序地运转,从配料、熔化、供料、滴料、吹制成型到传递、退火、冷却加工等工序均全部采用电脑控制自动化生产,只有少数几个工人在旁协助,整个场面可谓叹为观止。但翻看大华的发展史会发现,多年前,大华也是以人工吹制玻璃器皿为主,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设备,以机械化生产为主。“金融危机之后,企业发展比较缓慢,我们就考虑转型发展,通过引进国外的生产线,搞机械化生产。”大华的技术负责人郝汝檀说,“这样一来,就降低了人工成本,缓解了企业压力,但是没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国外的设备坏了,需要更换配件,可是从国外采购耗费的时间太长,经常耽误生产,后来,我们就按照国外的标准,自己做配件。”
 
慢慢地,大华的技术团队从一个配件做到一个小的总成,再到做一个机头,再逐步发展为做一台机器。如今,大华车间里多条生产线的机器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包括自动拉挺机、激光切口机、自动磨边机、自动封边机等生产设备以及浮雕机、刻花机、刻线机等后期加工设备。“现在的职工人数减少了,但产量却比以前提高了许多,四五个人一天的产量,就相当于以前人工吹制时150多个人的产量。”郝汝潭告诉记者。
 
目前,大华自主研发的玻璃器皿生产设备主要在祁县内部推广,慢慢地将会辐射到国内更多的玻璃企业,下一步还将计划销售到国外。从单纯地制造玻璃器皿到制造玻璃器皿成套设备,大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祁县玻璃再迎新机遇

尚好美克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国宴标准,致力于高品质手工玻璃器皿制造
 
2016年,天久玻璃器皿有限公司供应杭州G20峰会国宴用玻璃器皿;2017年,尚好美克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供应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宴用玻璃器皿和2018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宴用玻璃器皿。
 
这些都是“祁县玻璃器皿”的荣誉,也标志着“祁县玻璃器皿”的产品品质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
 
尚好美克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好美克),一直致力于高品质手工玻璃器皿制造,走高端、精品化的发展模式,产品畅销海内外,出口的酒具、盘具深受国外客户的青睐。而该公司的技术总监吕贵曾任天久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厂长,他参与并主导了上述三次国宴用玻璃器皿的制造。
 
国宴用的玻璃器皿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吕贵拿起一只高品质的水晶杯,介绍说:“国宴用的都是高质量的无铅水晶杯,要求就是金属含量高,通透度、柔韧性好,捏起来比较滑软。另外,在桌子上倒了不会碎,假如碎了,也不会划破手。”
 
这种杯子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当年接到G20峰会组委会的任务后,吕贵带领他的团队,仅研究材料就用了20多天,之后又做了一个多月的样品,不断改进吹制工艺。“它对每一款杯子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口径、底径的大小误差范围在1毫米,每个杯子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5克。”吕贵说。
 
之后,因为产品质量好,2017年的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2018年的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就继续选用他们公司所生产的玻璃器皿。
 
一次又一次,祁县玻璃器皿惊艳世界。

红海玻璃有限公司:保护传统,发展“贸工游一体化”模式
 
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海”)的前身是祁县玻璃器皿公司,始建于1953年,是祁县历史上第一家玻璃工厂。近年来,公司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将传统的玻璃制造与玻璃文化、工业旅游相结合的“贸工游一体化”模式,实施了“玻璃文化艺术园”建设项目,企业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是中外玻璃器皿产品展示交易、技术交流的合作平台,总占地面积200余亩,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目前玻璃体验馆与交易中心已对外开放,其余项目正在建设中。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观看到玻璃的制作工艺,还可以领略到世界各地的玻璃制品,可以购买到全国200多家不同流派和国外众多艺术家的玻璃工艺作品。“我想把玻璃的生产、销售和文化放到一起,以旅游为主,同时也是一个集中展示全国玻璃工艺的地方,将它打造成祁县的又一张旅游名片。”红海的董事长李健生说。
 
在转型发展中,李健生还特别注重对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技艺的保护,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我们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它们都是国宝,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好多人总喜欢问,那些精美的玻璃器皿是怎么做出来的?不知道的就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这个疑问,走进红海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观摩厅,就可以找到答案。参与制作的工人们各有分工,这边,一些年轻的小伙子手拿人工吹制的工具——吹管,取一些高温玻璃液,在模具中进行吹制,一边转一边吹,不一会儿一个红酒杯的杯肚就做出来了。那边,一个工人在做拉挺,他手拿一把钳子,把杯肚底部的玻璃液拉成直的或扭的。接下来,就该做底座了,在挺的尾端挑一些玻璃液,然后用夹子夹住玻璃液,一边转动一边夹,直到加工成圆形为止。这样,一个红酒杯就初步做好了。
 
关于未来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的发展,李健生提出了六个字的建议:保留、吸引、发展。保留现有的传统玻璃制造技艺,吸引其它地方的玻璃企业,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交流,才能让祁县玻璃产业取得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走出去。

注:新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新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新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新玻网或将追究责任。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新玻网编辑或补充。

全部评论